观《孔子》感而发

0x00. 前记

语文老师让看的

今天中午看完了《孔子》这部电影,讲道理感觉一般,总的来说这部电影并没有体现出孔子的独特的精神以及特有的人格魅力,并且导演和编剧的历史学、物理学知识实在是让人不敢恭维,哪怕是艺术手法处理或者情节需要,这个剧情也有点过于狗血、离谱。

以上是一个总评,算作是序。

0x01. 聊点好的

我觉得整部电影孔子最闪光的时候莫过于那场为废除活祭制度而展开的辩论。

在这场辩论上,孔子“舌战群儒”,通过正、反面的道理论证夹杂一些小小的诡辩,成功地于朝堂之上把公山狃这种小人说的哑口无言。圆形的朝堂、大夫们的座位,整个场景都非常像古罗马元老院,而位于矛盾中心的孔子颇有一种苏格拉底的味道。

最经典的莫过于孔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给个话啊”,体现了孔子的从容与智慧,还有一种国产电影少见的黑色幽默。

孔子在鲁国,堕三城,与三大家周旋,这一情节也算是展现了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剧性精神,即使最终受到了季桓子的驱逐,孔子依然不改初心,游历各国,四处讲学,虽历经磨难,却仍守节不屈。

“世人也许能够领悟夫子的痛苦,但永远无法领悟夫子在痛苦中所达到的境界。”

孔子所向往的礼乐制度虽最终没有实现,但孔子坚韧不屈的精神在这部影片中也算是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体现。

即使影片中有许多《论语》的引用,但看孔子那一句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属实让我狠狠感动了一把。

0x02. 不好的

只能说瑜不掩瑕(不是瑕不掩瑜)

首先是一些学术性的问题,虽然说影视作品为了更好的展现人物形象,但是也不能过于离谱…..

比如说:颜回的死因、子路等人的死亡时间、竹简沉入冰水里、春秋时期的鲁国基本没有活祭制度、春秋的时候没有“大人”这种称谓……

不管是为了艺术效果还是为了其他的什么,这种编排我个人是不敢苟同的,非常容易误导一些不了解孔子历史的小学生。(亲眼见证了有小学生把颜回跳入冰湖里救书当作素材写进作文的)

其次,这部电影并没有很好的表现力和视觉效果,故事情节、人物矛盾的安排都不甚合理,导演对于场景转换、闪回的把控也实在是不敢让人恭维。。。

颜回死的那一段情节,感动吗?并没有,反倒是让人感觉很狗血…..何必呢,颜回明明死在孔子归鲁之后,在鲁国开宗讲学,整理《易》,发轫出了被称为“颜氏之儒”的学派——影片又何苦改成这样呢?

南子和孔子的那一段情节,为什么要给南子平白加这么多的感情戏?是因为周迅?

编剧专门挑出史书中原本只言片语的这一小段大做文章,其动机不可谓不了然。话说回来,如果能把这段演绎得不媚俗、合情理、有新意,也会十分出彩。——然而结果是:既谈不上媚俗,也逃不掉庸俗;且几无道理可言,牵强之极。周迅可谓是用力过猛,南子这个角色被她演的淫荡有余而富贵不足,就像是《画皮》里的那副狐狸精的模样。

导演想用“世人也许能够领悟夫子的痛苦,但永远无法领悟夫子在痛苦中所达到的境界”来升华主题,可是电影的前段缺乏剧情的铺垫、感情的积累,给人感觉夫子不像是个痛苦中升华的夫子,南子也不像是个心有戚戚的知音。这种台词所期待的那种与观众的共鸣并不是很强烈,因此南子死前的追忆就显得莫名奇妙。

并且我非常同情卫国国君,一把年纪了自己的娇妻临死前想的还是别人……..

情感无法共鸣,技术过于生硬,实在不能说是部佳作。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