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感】向儿童学习
今天早上读了王开岭《精神明亮的人》中的《向儿童学习》一篇,有感,故作此篇。
“假如你们还有一些东西不明白,请问问你们的父母。亲爱的家长们,如果你们有什么不明白的,请问问你们的孩子们。”
作者引了一段凯斯特纳《开学致辞》中对家长和孩子说的话,“让家长向孩子学习”确实给予人不小的震撼。
多少年来,中国的父母、老师们等一干“大人”始终将孩提时代视作是一个没有任何价值的、幼稚的、不够成熟的时代,他们往往焦急的盼望着孩子们可以早点成熟,就像是 “从生命之树进入文明社会的罐头厂” ,变成一个想自己一样的、散发着罐头气味的”正式人“或者”成品人“。
这种观念的根本原因在于教育者们没有意识到童年概念与成人概念可以并存,长期在社会上摸爬滚打的他们下意识的将童年视为成人的预备、过渡期。无非是以”自己三四十年来的生活经验“来裹挟孩子,最终使得这些儿童早早的结束自己的童年,成为一个”罐头人“。一代接一代下去,成为一个有资格呵斥下一代的”罐头人“。
诚然,这些父母长辈的社会经验没有错误,这个社会的确极端复杂,我们每个人作为有限的个体极端无知,但是——
从来如此,便对吗?
**对儿童的成人化塑造,是这个时代最愚蠢、最可笑、最无知的表演之一。**无论是哪个国家、哪个地区,父母们都习惯于将自己的人生经验、”人生哲理“强加于孩子,将自己的焦虑转移给孩子,他们却忘记了——
这样最多只能成为你,只有自己走,才能超越你。
除此之外,大部分的成人的同情心、共情能力是远远不及孩子们的。当今中国社会的许多社会现象,背后都有人心冷漠、世风日下、人性黑暗的影子,成人往往习惯于优先考虑自己的利益,硬生生将社会大家庭变成了”黑暗森林“。
在对于善恶、美丑、好坏的区分上,儿童做出的选择往往要比成人合适得多、果断得多。
但这也不是一个人的改变,这需要全社会的人达成共识,并作出努力。
可惜,道德是自律,而不是他律。
我们只能先要求自己:尽量在长大的同时,保留那么些童心吧。
所谓的长大,表面上是一种增值,实际上,这是在用自己的美好品质,去交换这个社会的某种默认逻辑、某种生存法则。就像是少年不断掏出自己兜中的宝石,去交换巫婆手里的玻璃球,可笑、可怜且可恨。
扪心自问——
从何时起,你开始开始嘲笑天真了?
从何时起,你开始为自己的”幼稚“而鬼鬼祟祟的脸红了?
以上。